清明節
分類: 中國節日
禮儀詞典
編輯 : 禮儀知識
發布 : 08-19
閱讀 :1291
清明節
清明主要是個農業節氣,在春分之后十五天,即是清明。王禹
偁有枟清明枠詩云: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最早把清明列為節氣的是枟后漢書· 律歷志枠。古人掃墓,本
無定日,唐玄宗開元二十年(公元732 年),正式頒詔:“寒食上墓,
禮經無文,近代相傳,寖以成俗。士俗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
永為常式。”宋朝規定從寒食到清明,祭掃墳墓三天。大學也要放
假三天,這可就開了春游踏青之風。宋朝高翥枟清明枠詩云: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杜牧枟清明枠詩云: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時至今日,農村尚有祭墳掃墓之俗,一般是在舊墳上添一些新
土,壓上一些紙錢,表示此墳墓有人祭掃。城市里有公墓的可以去
掃墓,沒有公墓的可以祭尊骨灰靈堂。先人死了,當然什么都不知
道了。祭墳掃墓有什么意義呢? 這是個“慎終追遠”的禮儀問題。
現在,各地共青團、少先隊、每到清明節,紛紛祭掃烈士陵園,那是
為什么? 是為了繼承先輩的遺志,振興中華,建設祖國。
烈士只能是少數,廣大工農兵群眾去世之后,應不應該祭奠一
下他們呢? 雖然他們是普通老百姓,但也為社會主義奮斗了一生,
為兒為女操勞一世,兒孫后代祭奠一下是合乎禮數的。每個家庭
有每個家庭的特點,每位長者有每位長者的品格,生前都有自己的
業績,死后都有自己的遺愿,兒孫后代應該完成他們的遺愿,并且
發揚光大。這就是清明掃墓的禮義。
當然,青年一代不能永遠生活在祭奠的陰影之中。春天是美
好的,春游是快樂的,踏青是舒暢的。蕩蕩秋千也是心曠神怡的。
古代的清明節,還有一個風俗,值得介紹一下。枟歲時廣記枠
云:“江淮間寒食家家折柳插門。”枟夢粱錄枠也說:“節前兩日謂之
寒食,京師人從冬至后數起,至一百五日,便是此日,家家以柳條插
門上,名曰‘明眼’”。
插柳風俗的起源,其說不一。有一個說法是:門前插柳,便于
祖先認門,歸宅享祭。后來逐漸形成風俗,成了裝飾物,男女青年
都在頭上戴柳圈,吹柳哨,慶祝春天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