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竹文化
分類: 傳統文化
禮儀詞典
編輯 : 禮儀知識
發布 : 08-10
閱讀 :1298
中國竹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竹文化是人類在社會發展歷史過程中,從認識竹、種竹、用竹到升化成文字、繪畫、文藝作品、人格力量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中國竹文化已成為世界獨樹一幟的文化遺風,廣為播散,流傳濡染不息。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竹文化的發源地,正如著名英國學者李約瑟在深入研究中國科學史后認為,東亞文明乃是“竹子文明”!早在人類蒙昧時期,《彈歌》就有“斷竹、續竹、飛土、逐肉”。證明7000多年前,我國先民們便開始認識竹和用竹;在湖南洞庭湖新石器遺址有竹墻殘跡,證明在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竹就用于建筑;在浙江錢山漾遺址(距今5300-4200年)有竹籮、籃、簸箕、簞等出土文物,證明竹用于日常生產、生活有5000年左右歷史;中國人用竹筷、食竹筍已有2500多年歷史;2200年前興建的歷史上偉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就是竹用農田水利建設的典范;竹用于交通是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用竹于軍事是在南宋以后;竹用于造紙是始于晉代。
竹與我國的文字、文學藝術、繪畫等均有密切關系。竹的文字符號最早出現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其后形成竹部首的甲骨文字,到了清代康熙年間(公元1663-1722),竹部首的文字就發展到960個;竹是中國音樂、詩文、繪畫的重要題材,從《詩經》開始,詠竹的詩文歷代皆有名人佳作。晉代有“竹林七賢”,唐有“竹溪六隱”;晉代戴凱于公元317-420年就著有《竹譜》、《筍譜》專著。文人畫竹在唐代日趨成熟,宋代以后形成名派,清代鄭板橋集古今畫竹之大成,流傳后世。從唐太宗起,以后歷代詠竹名家有: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李賀、李商隱、劉禹錫、薛濤(女);宋代的蘇軾、陸游、王安石、范成大、朱淑貞(女);元代的趙孟斧;明代的唐伯虎; 清代的鄭板橋;現代的方志敏、董必武、葉劍英、陳毅、王濟夫及諸如多文人等均寫了不少的詠竹詩文(見《竹詩詞三百首》)。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竹文化產業得到快速發展。首先是竹子資源的保護和發展成為保護生態的重要內容,全國命名了浙江安吉、江西崇義、福建建歐等10個“竹子之鄉”;第二是竹編、竹雕、竹建材等藝術產業,也成為民間一大藝術特色,其產品遠銷海外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精檔藝術品也成為國之瑰寶,如四川青神的竹編“百帝圖”、“頌偉人”、“百仙圖”、“竹編藝術巨龍”均獲國家和國際博覽會金獎,青神縣被文化部命名為全國唯一的“中國竹編之鄉”;第三是竹文化也成為當今文化旅游的重要內容,形成了獨特的“中國竹文化藝術節”。1996年在江西吉安舉辦第一屆,1999年在湖南溢陽舉辦了第二屆。2001年,四川省長寧舉辦了第三屆中國竹文化節。以竹為內容的音樂、舞蹈、電視專題片、文藝作品豐富多彩。如成都市創作的舞蹈《竹雨沙沙》獲2000年四川舞蹈大賽的金獎。洪源的《竹》(電視專題片解說詞),把竹與人類自然的關系寫得淋漓致盡,《鄭板橋與竹》、《蘇東坡與竹》、《朱老總(朱德)細說竹子精神》、《管竹仙畫竹斗慈禧》、《竹歌》等一大批文藝作品,陶冶著人們的情操。以《中國竹藝城》、長寧竹海為代表的竹藝旅游景點,正以自己的魅力吸引著廣大旅游者……竹文化在華夏文明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并將輝宏于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