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課間十分鐘還給學生,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持續發力
分類: 最新資訊
禮儀詞典
編輯 : 禮儀知識
發布 : 11-10
閱讀 :355
本公眾號為一線語文教師個人原創公眾號,所有文章均為個人獨立撰寫,歡迎點擊上方的“水寒說語文”關注。2023年第八十四期(總第753期)文末有本周末講座的海報,歡迎關注,歡迎參加。【按】本文發表在今天的《光明時報》的評論版上,發表時與原稿略有差異。學生太難了,老師太難了,家長也太難了,然而誰不難呢?這太難又是誰造成的呢?值得深思。“聽那叮鈴鈴的下課鈴聲送來十分鐘,來吧,來吧,來吧,大家都來輕松輕松,讓我們那疲勞的眼睛看一看藍天,讓緊張的大腦吹進清風!哦,你好,你好,十分鐘!哦,歡迎,歡迎,十分鐘!那下課鈴聲送來十分鐘,來吧,大家都來輕松輕松!”僅僅是看這段歌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上中小學的人,頭腦中就會響起那特別熟悉的旋律。那時的中小學校園課間十分鐘是熱鬧的,是輕松的,是歡樂的。然而,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很多學校的課間十分鐘變得安靜了,沉悶了,甚至是壓抑了。這個過程,有點兒像“溫水煮青蛙”,最初是不允許學生在校園內追跑打鬧,然后是不允許課間下樓,再然后就是不允許出教室。現如今,有相當數量的中小學,課間十分鐘,學生除了接水上廁所,其他時間都得老老實實呆在教室里。何以如此?據說是為了校園安全,為了便于管理。近期,中小學課間十分鐘被“圈養”的現象引發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教育部負責同志也就此專門發表談話,明確指出:中小學校安排課間休息十分重要、十分必要,有利于學生調節情緒、放松身心、增強體質和防控近視。教育部高度重視學生課間休息,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教育部令第50號)明確,不得對學生在課間及其他非教學時間的正當交流、游戲、出教室活動等言行自由設置不必要的約束。在實際工作中,要求中小學校每天統一安排30分鐘的大課間體育活動,每節課間應安排學生走出教室適量活動和放松。但是不是教育部有了明確要求,于是這個問題就能立刻得到解決呢?恐怕還不行,如果想要切實保證把課間十分鐘還給學生,還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持續發力。首先,從硬件建設來說,要確保學生有足夠的活動空間。由于計劃生育政策調整引發的生育高峰,以及早前學校撤并等因素的影響,很多學校目前面臨的狀況是學生多,地方小,辦學空間遠遠不足。在狹小的活動空間內學生跑來跑去,就很容易出現磕碰受傷的情況,因此一些學校不得不“出此下策”,要求學生課間也留在教室。要大力加強硬件建設,將保障學生活動空間落到實處。不能短視,不能基于未來人口減少的判斷,就緊縮現階段的投入。只有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活動空間,才能將環境育人的口號落到實處。其次,從法律建設上來說,要確保厘清責任各負其責。當前,學校成為“無限責任公司”,一旦在校園中發生學生受傷等情況,學校就要承擔完全責任,而不管學生受傷的原因如何。學校把本應是家庭、社會乃至保險公司承擔的責任,也承擔下來,結果自然不堪重負。這就導致學校在開展各種活動時畏手畏腳,教育者出于自保的目的,就會自覺不自覺地約束學生的自由活動空間。為了解決這個“無限責任”問題,確保厘清責任各負其責,不但要加強相關的法律建設,做到有法可依,而且還要做到有法必依。再次,從認知層面上來說,要讓保證兒童休息權成為教育的基本常識。現代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曾說過:“游戲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動,不管年齡性別,人們總是喜歡游戲的。假如說讀書只有讀書,讀書就不應游戲,那么,讀書的生活,勢必枯燥無味,哪里還談得到進步。”只有保障學生的課間活動時間,讓學生得到充分的放松和休息,才能夠達成更好的學習效果,也才能保證兒童的健康成長。這應該成為人所共知的教育常識。不能因為各種利害關系遮蔽了這一常識,就對存在的問題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河冰結合,非一日之寒;積土成山,非斯須之作。”要解決中小學的課間問題,不能寄望于打一場運動戰,而是要一步一個腳印,從系統上做出根本性調整。但在整體做出調整改進之前,我想學校老師也有責任,從對教育的基本認知出發,確保學生課間休息放松的權利,而不能因噎廢食。這應該成為評價一所學校好壞的重要標準。期待《哦,十分鐘》的歌聲再次在校園唱響,并且真正落到實處。“大家都來活動活動,讓我們那握筆的手指摸一摸皮球,讓快活的叫喊沖出喉嚨……”想要報名參加的朋友,可以掃描識別下方的二維碼。圖片來自網絡,如涉版權,請聯系刪除。歡迎分享,若公眾號轉載,請聯系授權。給我自己的作品帶個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