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吃粽子
分類: 習俗禮儀
禮儀詞典
編輯 : 禮儀知識
發布 : 08-24
閱讀 :2573
吃粽子。這也是端午節的重要活動之一,起源于對屈原的祭奠。吳均《續齊諧記》記述:屈子投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目的是讓水中
動物吃飽了,就不再傷害詩人的軀體。以后的吃粽子便是從吃竹筒米演化而來的。端午節家家都要吃粽子。粽子以箬葉包糯米做成,就外形而言有三角粽、一角粽、方粽,還有小粽聯束成串,在唐時稱為“百索粽”,宋時稱為“九子粽”。端午節吃粽子的風俗在魏晉時代已經盛行,周處的《風土記》已有“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的記載。唐宋時代,粽子已成名食,不僅為皇宮所喜愛,而且成為民間市場和一般百姓家中的美食。唐都長安有專門制作經營粽子的店鋪,還“ 將粽揍( 堆)成樓閣、亭子、車兒諸般巧樣”以吸引顧客,“ 百索粽”還是唐代皇帝賞賜臣下的名食。到宋代,端午粽子種類更多。明清時代,粽餡也豐富起來,有蜜糖、豆沙、豬肉、松仁、棗子、胡(核)桃等;清代乾隆年間還出現了火腿粽子。今天,粽子已經成為超市和民間市場的美味食品,每逢端午節,更是到處“風和角黍香”,傳統文化和諧地保留在現代生活之中。
端午節是孩子們的節日,他們大清早起來,就穿上漂亮的新衣,佩戴上婆姨們在節前為他們制作的黃布虎、猴子、彩粽等吉祥物,和四鄰小孩子在一起交談、攀比,看誰的佩戴多,誰的最好看。端午節這天,新婚的女兒女婿要“回娘家去戴草帽”,吃端午飯。端午飯的主食是粽子,熱騰騰的箬葉粽香味四溢,饞得人直流口水,席間談天說地,笑語歡聲,粽子拌白糖、蜂蜜,品味出生活的甜蜜溫馨。爺爺的興致來了,居然和孩子們互猜起謎語來:
珍珠白姑娘,許配筆葉郎,
穿衣去洗澡,脫衣上牙床。
三角四楞長,珍珠肚里藏,
要吃珍珠肉,解帶扒衣裳。謎底就是“粽子”。端午又是“女兒節”,這一天“飾小女盡態極妍,已嫁之女亦各歸寧,呼是日為女兒節。”( 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端午節(女兒節)歸寧之俗,含有孝敬父母長輩、回娘家看看之意。女兒回婆家時,娘家要給女兒、女婿贈送雨傘或草帽,以示關愛;還要帶一些粽子給婆家的人,一則表示親家的友情,二則也是包粽本事的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