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
分類: 習俗禮儀
禮儀詞典
編輯 : 禮儀知識
發布 : 08-22
閱讀 :1372
拜年。拜年是春節“ 一元復始”的一項重要活動,但在拜年之前,家長還要凌晨起床,依照《皇書》的吉時“出天行( 方)”、“ 開財門”。“ 出天行”是男主人穿戴新衣、新帽、新鞋,開門外出,依《皇書》的喜神方位設香案,禮拜迎神,女主人不參加。然后放鞭炮,開“ 財”門。接著,全家人起床,北方吃餃子(“更歲交子”之意),南方吃湯圓( 團圓順利)。同時,南北方均吃長面( 長壽之意)。然后,拜年開始。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古時“ 拜年”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叩頭施禮,問候生活安好等。遇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拜年一般從家里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后,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后,人們外出相遇親朋時,也要笑容滿面的恭賀新年,互道“ 恭喜發財”、“ 四季如意”、“ 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明代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 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依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只遣子弟代賀,謂之‘ 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于門??”正月初二開始到初五,民間是“ 走人戶”大拜年之時,拜年時帶上禮品,逐家拜賀。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遣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 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 接福”兩字,即為存放“飛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臺月令》形容北京年節:“ 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大戶人家特設“ 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 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好彩。明朝畫家、詩人文征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里所言的“名紙”和“ 名謁”就是“ 飛帖”,也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于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 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 京師于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
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這段期間,還要“ 上墳”,一般是在家長帶領下到祖墳墓地去祭奠先人,意為給祖宗“拜年”。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電話拜年和用電腦在網上發賀卡或電子郵件拜年,以及在手機上發短信拜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