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婚戀的酒習俗新人交杯合巹,親朋高歌痛飲
分類: 傳統婚俗
禮儀詞典
編輯 : 禮儀知識
發布 : 06-11
閱讀 :2004
婚禮是社會約定的婚姻程序中最為重要的環節。在少數民族求婚、訂婚過程,酒所起的作用主要是表達意愿的媒介、傳達信息的符號;而在婚禮上,酒所蘊含的文化意味就要復雜而濃烈得多。各民族在婚禮中繁復多樣而各具特色的飲酒習俗和規則,形成一道絢麗迷人的酒文化風景線,并折射出各民族特定的社會結構和文化背景。
廣西的瑤族舉行婚禮時要喝“連心酒”。婚禮之夜,男家歡宴賓客,其中首席用5張桌子連成一席,由新郎、新娘、媒人、雙方父母、哥嫂、弟妹、主要親朋、族長、外來貴賓入席。新郎、新娘給每位賓客斟滿酒后,再將杯中酒倒回酒壺混合在一起,再斟到每人的杯中。此酒稱“連心酒”。當女方主婚人喊“干杯”后,“連心酒”宴便開始。新郎、新娘向每一位長輩、親友敬酒。每敬人一杯,自己便陪飲一杯。連心酒宴散后,其他酒宴才開始。
哈尼族的婚禮簡樸而歡快。一般只買幾十斤酒和肉,宰殺一兩只雞,宴請山寨的同宗父老暢飲一場喜酒即可。拉祜族的結婚儀式也較少繁文褥節,簡樸明快。瀾滄一帶的拉祜族婚禮,甚至連新房都不單設,婚禮中唯一的食品就是倒上幾碗酒,請幾個老人來,新郎新娘互相表表態,老人們邊喝酒并唱著《祝酒歌》,其辭有“你們結婚,是天地之合,不是隨便玩玩。你們要互相關心,生兒育女,永不分離。否則,天地就會動,災難就會降臨”,并訓誡新婚夫婦互敬互愛,勤儉苦干,靠自己的能力創造美好的生活,最后由老人為新婚夫婦掛上表示連心連意的紅線即可,因此,拉祜族的婚禮雖然簡樸,但婚姻關系一經確立,則極其穩定,離婚現象很少。
瀾滄江、怒江一帶的傈僳族、怒族婚禮則以合族共樂。豪飲狂歡為特色。結婚當天,派人把新婦弄了來,所有的親朋們,也都提著酒壺來了。于是,大家圍著火邊,高歌痛飲,飲到酒甜,把新郎新婦圍在中間,大家跳舞起來,口中唱著吉利的調子,直鬧到通宵,盡歡而散,這是最隆重的典禮了。新郎和新婦結婚飲酒時,兩人的嘴唇一同含在酒碗上,同時一飲而盡,這是最重要的飲酒方式。
普米族婚禮中最有特色的習俗是“取鎖匙”和“鎖媒人”。迎新娘時,媒人送禮到姑娘家。新娘上路后,媒人和女方選派出的一個歌手被鎖在一間屋里,另有一個姑娘守著門。媒人和歌手對唱,若媒人贏了,守門的姑娘才打開門放行;若輸了,就必須喝全寨每家人的一口酒。于是,山間小路間,清風月色里,常有不勝酒量的媒人被新娘的小伙伴們簇擁著、嘲笑著四腳朝天地抬回去。毫無疑問,普米族媒人必須有一張既能唱好曲又能喝好酒的嘴。姑娘出嫁時,由若干人組成送親隊伍,新娘陪嫁箱柜的鑰匙,由送親人中的一位年長者保管。到了新郎家,男方要行“取鑰匙”之禮才能打開箱柜。新郎家指派一人代表端著托盤,盤內象征性地放少許錢幣和一瓶酒,來到送親人面前,畢恭畢敬肅立,以唱歌的方式討要鑰匙。送親人回唱后,收下酒和錢,才把鑰匙放在盤內。“鎖媒人”和“取鎖匙”,曲折地反映了普米族對媒約婚姻的不滿情緒。
彝族的婚禮儀式同求婚、定婚儀式一樣,因其支系多。分布廣、群體生存環境和社會發展程度不同而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酒卻是無處不在的。可以說,彝家的婚禮是浸泡在酒海中進行的。黑彝社會,婚禮十分簡樸,僅“以酒部火爐居中,圍繞歌舞,吹蘆笙以相和”,較多地保留了原始色彩。后來,其程序變得越來越復雜。迎親的隊伍在喧天動地的鼓樂聲中將新娘接到家后,新郎新娘雙雙進洞房“搶床頭”,誰先搶到床頭坐下誰聰明。坐定后舉行“噴酒”儀式。由與新郎關系密切且輩份相同的人斟酒2杯,分別遞給新郎新娘。一對新人交碗干杯,口留余酒,相互迎面噴出,誰先噴給對方誰為勝。“噴酒”之后又有“跌架”儀式,新郎新娘再喝一次交杯酒,同出洞房,爭著踩門坎,即所謂“跌架”。據說,誰先踩到門坎走出洞房,今后的日子中誰就更具有當家作主權。走出洞房才行拜堂之禮,拜天地祖宗,謝親朋好友。席間有“排酒”之禮,新郎新娘向參加婚禮的親朋好友敬酒致謝,親戚友人要根據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邊飲所敬之酒,邊對敬酒人說一些吉利的話,大意為祝福新郎新娘幸福吉祥、早生貴子之類,但口舌伶俐者往往妙語連珠,引得人們哄堂大笑,將喜慶的氣氛推向高潮。
婚禮中交杯飲酒,暗示出從此以后,一對夫婦已結成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不可分的關系。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禮儀經典《禮記·昏義》中就有婚禮中的記載:“合巹,破匏為之,以線連兩端,其制一同匏爵。”匏即葫蘆,巹就是把葫蘆一分為二成兩個瓢狀盛酒器,合巹就是把兩瓢相合以示夫婦結為一體,稱婚禮為合巹,也源自兩瓢合一的象征意義。合巹為禮的婚俗,在許多地區已逐漸演變為以普通酒杯交腕飲酒。如白族新婚夫婦的交杯酒儀式、滿族在新婚之夜舉行的“合巹禮”、大理白族婚禮中的交杯酒,由一位夫婦雙全、兒孫滿堂的婦女主持,事先備好兩個完全相同的酒杯,用五色線拴系在一起,新郎新娘坐在喜床上,交腕而飲,主持人則祝辭“酒要斟斟滿,養著兒子做狀元;酒要滿滿斟,養著兒子做先生”等類。但在許多民族中,至今仍完整地保留著合巹成婚的古禮,如哀牢山區的彝族婚禮上,新郎新娘仍用一個葫蘆分成的兩個瓢盛酒交碗而飲,飲盡后將兩部合為一個完整的葫蘆。象征著新婚夫婦也成了一個合體葫蘆。這一儀式,反映了彝族社會萬物均有陰陽的意識觀念和以葫蘆為圖騰的原始崇拜。
而姑娘出嫁,“主家泡酒數壇,聚男婦會飲,老者坐于其上。大者,男女牽手羅舞而唱,一人吹笙以導之,輪次飲酒,至三五夜乃止”。這種泡酒數壇、羅舞而歌的嫁姑娘習俗,至今仍完整保留在滇東北的彝族社會中,如宣威縣的彝族稱這一活動為唱“酒令歌”,在姑娘出嫁的頭天晚上或當日,女方的親戚數人乃至數十人排列成兩行,手持帕巾,邊飲酒邊歌舞。如果說,求婚、定婚、接親、送親中的酒文化現象僅僅只是某種程序上的需要,那么,酒在婚禮中,已完全是一種烘托氣氛的需要,是一種感情渲泄的需要,酒已由一種物質文化現象轉換為精神文化,酒文化的功能得到最充分的展示。喝酒和唱歌,成為“彝家禮節”,是彝族社會生活中重要的兩個方面,而由于結婚典禮這一特定的場合,使兩個方面的內容無痕無跡地聯在一起,曲調中散發出濃郁的酒香,酒杯里流淌著優美的曲調,將一個古老民族豪邁樂觀的生活態度展現無遺。
彝族聚居區往往是一家喜慶,舉寨歡騰。婚禮中斟酒、飲酒,有種種習慣性的規則,不同程度地揭示出彝族文化的內涵和特色。堂屋的火塘邊,是長者和尊貴的賓客圍聚的地方,是顯示宗族權威之所在。老人們按照輩份、年齡的尊卑,依次環繞著長年不熄的火塘火列坐,邊飲著醇香的喜酒,并談天說地。酒到適量處,老人們淺品慢抿,用本民族的語言和古老的調子,吟唱著本民族的起源,歷數所受的磨難,敘述快樂的日子來之不易,或輕柔舒緩地唱起《祝酒歌》,為新婚夫婦祝福,為今后幸福美滿的日子祈禱。這樣的場合,余音裊裊,繞梁不絕,晚輩是輕易不宜闖入的,最多只能靜坐一角,喝酒聆聽,絕對不允許多嘴多舌。庭院里、廣場中、綠樹下、竹林邊,是青年男女盡情歡悅之處,掌酒人不斷地為杯碗添滿美酒,青春勃發的少男少女借著酒興,通宵達旦地歡歌狂舞,這是青年的樂園,歡歌漫山,狂舞震林,又是長者應主動回避的場所。即使在婚宴上,雖有“斯文不在飲食”的古訓,但輩分不同的人也要盡量避免同席共飲,以免席間猜拳唱調時的尷尬。無法回避時,飲酒對歌,晚輩則不能隨意開口,猜拳輪到自己時,不能貿然出手,先敬長輩一口,自己喝一口,以示對長者的尊重。凡此種種,因酒而興。酒,渲染出一個歡快的山寨;酒,烘托出一片民族文化的氛圍。
北方的達斡爾族和廣西的瑤族在婚禮上盛行饒有趣味的“偷酒杯”活動。達斡爾族認為,酒杯是為新郎新娘準備量糧食的斗,碗碟是為新郎新娘準備盛糧食的籮筐。婚宴席間,女方的男性親戚偷偷將筷子、酒杯、碗碟藏于暗處,席后讓男方數人搜查。搜出,罰“偷”酒杯者喝酒一杯,“偷”碗碟者喝酒一碗。搜不出,則由“偷”者自己交出。送親者回去亦“偷”走幾個酒杯、碗碟,待新郎帶酒追來,歸還部分“偷”物,方乘興而歸。瑤族的“偷”杯者為男方迎親人。在新娘家設宴款待賓客時,男方接親的男青年伺機“偷”取酒杯。習慣上是“偷”雙不“偷”單,一般是“偷”4-6個。接親人回到男家后,將從新娘家“偷”來的酒杯交給新郎保管。新婚夫婦交杯換酒時,新郎用從新娘家“偷”來的酒杯為新娘敬酒,意為永世百事吉昌。其中,兩個酒杯一輩子珍藏于箱中,以紀念父母的養育之思,其余的可以日常使用。
在婚禮上的種種飲酒習俗中,新疆俄羅斯族的“接吻酒”別有一番特色。俄羅斯族的婚禮一般首先在正教教堂舉行,然后再回到新郎家舉辦婚宴。當新婚夫婦入席時,客人們便連聲高喊:“苦啊,苦啊!”表示宴席上的酒太苦,要求新婚夫婦接吻,酒才能變甜。新人接吻后,酒宴才正式開始。席間,邊飲酒,邊歌舞,并不時地發出“苦啊,苦啊”的喊叫聲。聽到喊叫聲,新人就得一遍又一遍地接吻,直到罷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