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禮儀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禮儀知識學習網站!
我們每個人在心理上都存在一個“適宜的空間距離”。學者們曾經對中國人講話時交談者之間的距離做過調查,發現在朋友、熟人間進行個人交談時,雙方的距離在0.5至1米之間;一般社交活動中雙方距離在1.5米左右;某人對著人群講話時,距離一般都在3米以上。
因此,假如在雞尾酒會上,千萬不要渾然不覺地在雞尾酒會上把客戶“逼”到墻角,你在和一位客戶講話時離他太近,他在心理上感覺不適,因此向后移動了一步,而你這時又跟上一步,那他又會在退后一步,這樣的“探戈舞”會以客戶找借口離開你作為終結。
個人空間是無形的,但它又是實際存在的。性別、年齡、相互間關系的遠近、所處的文化背景等都會影響個人空間距離:我們和小孩子之間的距離與大人相比會更近一些;我們與同性之間的距離比和異性之間的距離要更近一些;我們和更熟得人站得更近一些;兩個中國人可能比兩個英國人站得更近一些。
人與人之間的觸摸可以分為職業型觸摸、社交型觸摸、友愛型觸摸、親密型觸摸。醫生檢查病人、理發師觸摸頭部等都屬于職業型觸摸,這種觸摸是不包含情感成分的,被觸摸者通常被觸摸者當成工作對象,即“非人”來看待。如果被觸摸者在職業型觸摸中體驗到情感成分,可能會感覺自己受到了“非禮”。社交型觸摸包括握手和禮儀性質的擁抱等,通常見于工作交往之中,而親朋好友久別重逢之后的握手和擁抱則屬于友愛型觸摸。醫生有時需要用社交型觸摸或友愛型觸摸來表達對病人的尊重、友好和關愛,此時需要注意區分觸摸對象、符合觸摸情境,避免被患者誤解。親密型觸摸只存在與兩性交往中,在工作場合不應當出現。
我們對于觸摸的對象、范圍、場合、形式等一定要認真考慮,不可“輕舉妄動”。商務人員在商務場合中,應當將觸摸行為嚴格限制在職業型觸摸和社交型觸摸范圍之內,避免因處理不當造成尷尬甚至不愉快的后果。
身體靠得太近、隨意觸摸都有可能侵犯別人的個人空間,除此之外,還有一種侵犯方式——聲音侵犯——容易被我們中國人所忽視。中國人喜歡“熱鬧”,在見到熟人時、開會時、聚餐時、打電話時通常都會大聲說話,“人聲鼎沸”的場景隨處可見。但是隨著國家交往場合的增多,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反映“受不了中國人的大嗓門”。在國際商務場合,通行的原則是:你和別人說話時,音量控制在“對方能聽清楚你在說什么”就足夠了。尤其是在機場、教堂、西餐廳、電梯里,“不用聲音去侵犯別人”是一種基本的禮儀修養。
還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在解讀他人的身體語言時,必須結合當時的交往情境、關系深淺、對方個性、文化背景等因素做綜合考慮。在西方,擁抱、親吻是普通的社交禮儀,如果有外國客人過來擁抱我們,不一定就說明對方“輕佻無禮”。在阿拉伯兩位男士之間的距離可能會近到我們的“親密距離”范圍內,如果有來自阿拉伯的男士過來拉住我方男士的手一直不松開,我們對此也不必“大驚失色”。同樣,一個性格非常外向的女孩子和你的距離很近,也不一定就表示她喜歡和你親近。
下一篇:交際中自我介紹禮儀詳解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常用社交禮儀客套話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